三打四平伤亡过万,四打四平为何轻松,只因守军、守将都今非昔比
谁也没想到,城里守军不到一天就缴械了。1.5万人,整整一整师的兵力,几乎没怎么反抗就投降了。
谁也没想到,城里守军不到一天就缴械了。1.5万人,整整一整师的兵力,几乎没怎么反抗就投降了。
一九四九年九月十九日上午,北京的天坛祈年殿前阳光正好。刚刚抵达北平不久的陈明仁被毛主席点名,请他站到身边合影。这位久经沙场的兵团司令竟略显拘谨,双手下意识往军裤两侧一贴。现场一片安静,突然陈毅爽朗的嗓音穿了出来:“都是湖南伢子,乡里人照相还扭捏啥子?”一句带着
电文不长,就几句话:“程潜、陈明仁、李明灏三人由京返湘路过济南时,留济南一两天,看看王耀武、杜聿明、黄维他们,还能安排去泰山、曲阜转转。”
“1955年9月27日早上七点,名单真排不下了。”警卫低声提醒。对面答话干脆:“再挤也得挤,主席说了,这个人必须是上将。”这一段对话就发生在北京怀仁堂外的台阶上,紧张而短促,却直接改变了一位将领的军旅终点线——陈明仁。
1949年8月3日深夜,长沙警备司令部灯火通明。陈明仁攥着白崇禧的急电——“炸毁电厂水厂,焚城阻敌”,指尖划过“十万市民殉城亦在所不惜”的字句时,突然抓起钢笔狠狠一划。
在红楼梦中有这样一句话,眼见他起高楼,眼见他宴宾客,眼见他楼塌了。而这句话用在白崇禧身上相当适用,白崇禧曾经在民国时期叱咤风云,风头一时无两,而在去到台湾之后却门前冷落鞍马稀,此中缘由和心酸苦楚只有他一人心中清楚。
要问哪位国军将领的起义对蒋介石的打击最大,不是1948年辽沈战役之后的傅作义,更不是1949年被围堵长沙的陈明仁。而是一个运筹帷幄20载,在关键时刻给蒋介石当头一棒的廖运周。
1981年秋,北京人民大会堂的辛亥纪念会上,86岁的邓颖超穿过人群,突然紧紧攥住一位白发老者的手,泪水夺眶而出:“恩来找你找得好苦!临终前还念着你……”
“报告,我是朱德!”1949年9月11日晚,六国饭店的走廊里突然响起洪亮的嗓音。正在伏案写信的陈明仁闻声抬头,赫然看见身着灰布军装的解放军总司令站在门口,左手贴着帽檐的军礼还定格在半空中。这个瞬间让这位起义不过月余的国军将领喉头微哽——他比谁都清楚,这声“报告
虽然内战正愈发激烈,解放军的兵锋仍在一路南下,但是这些似乎都尚未影响到广州城的平静。广州如今已经成为了蒋介石在大陆最后的落脚点,也成为了国民党的大本营。
没有了木仓鸣 炮 响,没有了尖嘶啸叫,天地顿时变得瘆人的死寂,像装着死尸的棺材,终于落进了墓坑。
程潜投身国民党的时候,中共还在闹饥荒,但他们的联系居然一直不断,彼此有点类似老同学间的惺惺相惜。1949年快解放前那阵风紧局促,李宗仁突然发电报,叫程潜去南京,程潜其实不想理。但架不住人情世故,都这把年纪了,面子能不给?只是心里清楚,这要谈湘江划界,他无论如何
这张地图赶走了“天地君亲师”牌位,占了整整一面南墙,炒黄豆一粒一粒有节奏地送进嘴里,有滋有味地慢慢品慢慢嚼,越嚼,颧骨上的红晕越浓重。
四平战役,黄埔一期陈明仁竟然为国民党军队守住了四平城,陈明仁的军事指挥能力非常强悍,但知名度却并不高,远远没有同是一期生的杜聿明和郑洞国那么高,今天小编就带大家来聊聊到底是什么原因呢?
陈明仁,1903—1974,字子良,今湖南醴陵人。黄埔军校毕业,追随将介石参加东征、北伐、“剿共”。抗日战争中,任预备二师师长,率部参加九江会战、昆仑关会战。后任七十一军军长,率部参加滇西缅北反击战,一路挺进广西,战至湖南。解放战争中,指挥四平保卫战,击败林彪
在解放军举行的授衔典礼上,55位开国上将里有三位曾是我军在战场上的敌手,陈明仁便是这三人中的一位。陈明仁往昔是蒋介石颇为器重的将领,曾与日本侵略者激烈拼杀,还在解放战争期间带领部队起义,为共和国的诞生贡献了力量……
由于我军果断的撤退,摆脱了战略上的被动,又一次避免了不利条件下的决战,保存了有生力量。另一方面,经过四平保卫战和大撤退的反面教育,彻底消除了和平幻想,对东北全党全军在和战问题,根据地建设问题上统一思想,产生了积极影响。…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