他带7万大军起义,不提个人待遇只说了一个请求,毛主席果断应允
1949年,当解放军的胜利洪流席卷全国,无数国民党将领面临着人生的十字路口。
1949年,当解放军的胜利洪流席卷全国,无数国民党将领面临着人生的十字路口。
让蒋介石恨得牙痒痒的叛将,很多人第一反应是傅作义、陈明仁。傅作义和平解放北平,断了老蒋“划江而治”的美梦;陈明仁在长沙起义,让华南防线直接崩塌。可在老蒋心里,这两位根本算不上“剜心之痛”——傅作义本就不是黄埔嫡系,早年跟着阎锡山,后来才投靠国民政府,始终游离在
那是蒋介石的手令,上面写着:到湖南后,监视程潜,程潜看完,笑了:"要杀要抓随你。"
1947年冬,东北战场还没完全冷却,一纸调令却像冰水一样泼到了陈明仁头上。
1949年8月3日的长沙城。陈明仁站在湖南省政府大楼的窗前,桌上正放着一份已经拟好的起义通电稿。
1949年8月4日下午,身处长沙的程潜最后看了一眼手中的电报,随后看向了身旁的陈明仁,陈明仁目光坚定的对他点了点头,一封改变湖南命运的电报,随即发出。
长沙这座城,看似温润如玉,却总在无声里积攒着风雨。2019年,一个普通的日子里,博物馆门前挤着人群,程潜和陈明仁的后人却在雕像前静静站着。如果你恰好路过,可能还以为是哪家亲戚组团旅游——只是谁能想到,把他们牵到一起的,是七十年前一场连命运都赌上的决断。
1955 年深秋,中南海灯火通明。当毛主席在审阅全军授衔名单时,目光停留在 "陈明仁" 三个字上,旁边标注的 "少将" 字样让他眉头微蹙。这位新中国的缔造者沉吟片刻,提笔在名单上郑重批示:"陈明仁为什么是少将,他应该授上将。" 这简短的一句话,不仅改变了一位将
谁也没想到,城里守军不到一天就缴械了。1.5万人,整整一整师的兵力,几乎没怎么反抗就投降了。
一九四九年九月十九日上午,北京的天坛祈年殿前阳光正好。刚刚抵达北平不久的陈明仁被毛主席点名,请他站到身边合影。这位久经沙场的兵团司令竟略显拘谨,双手下意识往军裤两侧一贴。现场一片安静,突然陈毅爽朗的嗓音穿了出来:“都是湖南伢子,乡里人照相还扭捏啥子?”一句带着